總校長的信息

人工智能與教育:為未來的「登月計劃」投資?

2024年3月28日

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系首位紅杉講席教授及史丹福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席院長的李飛飛博士,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引發了一連串媒體對人工智能領域現狀擔憂的評述。援引約翰.甘迺迪於1961年發表美國致力於1960年代末把人類送上月球的有力宣言,獲媒體封為人工智能「教母」的李教授呼籲在財政及努力方面進行相若規模的策略性國家級投資,務求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進展。對於甘迺迪總統和李教授來說,無論是太空漫遊或是人工智能,所面臨挑戰的艱巨程度都超越現有的能力和資源,需要國家層面的全然承諾。

 

 

 

 

 

圖片來源:Bloomberg

這兩項任務存在顯著的差異。1960年代的「登月」計劃是一個「點對點」的實體挑戰,僅須依靠單一國家的努力。在二十一世紀,我們面臨著一個虛擬而非實體的對手,一個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遍及全球、無分國界、永無止境、卻影響著每個人類成員的對手。李教授在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發出科技上的「戰鬥號令」,因為人工智能預示著人類的「黃金時代」或混亂局面。

在探討人工智能為現在和未來所帶來的挑戰之前,有必要簡單反思一下這個人類新興領域的歷史背景。

 

人工智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話和傳奇故事。在許多文化中,有關自動化人工產物可以模仿動物甚至人類能力的傳說比比皆是。據悉一台能產生音符的可編程機器在九世紀時設計和建造。隨著時間推移,以協助人類為目的、設有專門功能的機器推陳出新。發明具有測量或計算功能的時鐘,正是機械人工產物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些早期的時鐘在使用 800 年後仍能正常運作!

 

 

 

 

首部已知的機械計算機是在十七世紀初設計和建造的,威廉.希卡德(Wilhelm Schickard)因設計一部可運算加法和乘法的機器為人稱道;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改良了希卡德的設計,於 1642 年製造出計算機的產品原型。

圖片來源:Pascaline | Mechanical Calculator, Addition Device, Subtraction | Britannica

哲學家兼數學家哥特弗利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推測,如果人類經驗可以理解為數學思維,而數學思維又可用有理計算來表示,這樣機械化計算便可以為所有現實問題提供答案。他於十七世紀末打造的圓柱形步進計算器(stepped reckoner),正是實現這個理念的一大嘗試。其原理於當時極具革命性,在其後200年皆被應用在機械電腦的設計之中。

圖片來源:Leibnitiana (gwleibniz.com)

 

英國哲學家兼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開創可編程數碼電腦的概念;他的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原型於十九世紀初面世,被認為是第一台的機械電腦。其設計為日益複雜的運算裝置開發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The Engines | Babbage Engine |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直至近代,試圖模仿人類智能各個方面的科技,已逐漸成為科學研究和推理小說熱切關注的領域。全球大多數人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透過線上應用程式,與人工智能產物進行互動。隨著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所謂「科技奇點」——即科技超越人類智能的情況——已從科幻小說的字裏行間進展至科學合理性的現實層面。科學家兼數學家約翰.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負責的電腦處理器設計原理至今仍然通用,他於1950年代首次提出「奇點」的概念,被視為科技日益加速發展的合理結果。「奇點」所想像的反烏托邦未來警示著,決意生存的超智能自主科技會為人類帶來災難性的風險。

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家庭、同事、社群成員——人類和世界公民——這種令人不安的未來願景給我們甚麼啟示?李教授呼籲投入時間、資源和人力來解決人工智能問題,可謂非常恰當的。當然關鍵問題是有何目的?為了商業利益?國家利益?贏得全球科技軍備競賽?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提問者的視角。

實際而言,人工智能挑戰所衍生的投資規模驚人。僅以訓練當代人工智能工具所依賴的新一代大型語言模型(LLM)為例,據稱就需要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正如李教授所指出, 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硬件規模之複雜程度,甚至遠超諸如史丹福等頂尖大學的能力。教育機構缺乏吸引風險資本的技術/硬件能力及商業模式,只能在先進人工智能工具的開發中擔當輔助角色。私人企業可以籌集資金和進行投資,但當然會尋求投資回報,而且無疑要為接受這些挑戰所承擔的風險謀求報酬。所需技能需求甚高,所獲得回報亦十分豐厚。許多具有洞察力和遠見的人士皆樂見人工智能給全人類帶來的潛在益處,但代價是甚麼?所謂理性利己主義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推動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部署。「奇點」是否無可避免?

作為一間教育機構,弘立在人工智能方面處於艱難境地。我們的機構職責是負責教育下一代的領導人、思想家、發明家和研究人員——所有人都將充份利用和掌握人工智能工具以取得成功。與此同時,我們受限於使用相對微型的方式去構建和實踐與時俱進、切實高效、以人工智能為本的學習方針,來履行這一責任。撇開「奇點」的最壞情況不談,李教授相當準確地將人工智能描述為「混亂」;事實上它正迅速成為人類的一個「棘手問題」,橫跨多個層面且無法以單一的簡易方案解決,發展日新月異,需要以嶄新的方式和方案應對,並有能力顛覆未來世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正利用學校現有的傳統工具,嘗試撃中時刻急速變化的目標。地理位置也可能為完成這項任務帶來更多限制,讓我們難以取得一些更有效的應用程式及工具。人工智能是一個值得我們竭盡所能正視的全球性問題。這確實是一個達到全球「登月」規模的挑戰!

人工智能「混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是當今現實的一部份。我們的孩子未來將從事的工作及度過的生活都岌岌可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認輸,或者被動地等待他人為我們解決問題。然而,這實際代表著我們需要謹慎和智慧地運用創意、協作努力和寶貴資源,為我們的年輕學習者取得一些進展。「更精明地」工作而非「埋頭苦幹」聽起來不錯,但與生俱來的聰明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困境。事前預測是必不可少的。從問題中後退一步,並在遠處獲得一些見解,對於釐清箇中規範大有助益。無論如何,終究還是需要採取行動。

全新的弘立策略規劃涵蓋2024至2029年,將在院校全面實施教育孩子關於人工智能的任務。就人工智能相關的學習而言,我們可把模型概括為三個易於識別的層次或階段,以簡化初步規劃之用: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參數、數學原理、構成要素、能力、侷限等);學會應用(問題定義、生成內容、解析結果等);以及融會貫通把人工智能視為增強研究和內容創作的工具。我們將透過計劃中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設計和執行這項學習體驗。我們亦將涉獵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確保本校學生在人工智能領域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能有更細緻、更多層面、更全面的了解。

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古往今昔的教訓皆得出一個無可避免的結論:未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科技將加快塑造各個方面的人類共同經歷——不論結果是好是壞。如果我們不能調節這一變化的速度,我們就必須全力以赴引導其方向並應對所衍生的影響。「登月」的比喻似乎出人意料地合適:未來大而無畏且振服人心的挑戰。然而,我們面臨的風險並非太空員小隊未能登陸月球,而是我們未能在這股危及人類的未來科技浪潮中採取行動。風險之高,可見一斑!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