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肯定世界與拓展世界
2024年5月24日
我們於5月在校內透過「弘立中學項目藝術週」及「弘立小學藝術展」,以公開慶祝視覺和表演藝術的形式,體會豐富多采的創意成果。這兩項活動皆在視聽方面展現出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弘立學生創造力。
近年來有很多關於創造力的文章。創意的需求殷切,但幾乎不可能教授。它無法被定義,但卻有目共睹。創意是與生俱來且普遍存在的特質,體現於各行各業之中。它是自然產生的,時而自動自發,時則潛藏不現,有待合適時機開啟。它可能會溫和地調適,亦或徹底打破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創意既能塑造又能毀掉我們的世界。實際上,創造力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認知過程,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把感知、意念、直覺與經驗連繫起來。它倚靠思維的流動性,想像力的靈活性,記憶力的掌握,嶄新的認知連繫,破格的原創性及純熟的溝通技巧而茁壯成長。
人類的思維,如同我們的人生及對世界的感官體驗一樣,基本上是具有連貫性的。我們的思維反映了生命的本質,通常存在於我們所創造的敘述之中,幫助我們了解過去、活在當下並想像未來。我們按時序邏輯思考,認為這些故事宛如生命一樣,總有一個開端 —— 揭示出亟待扭轉的嚴峻局面;有中盤 —— 需要經歷一段實際的對抗或形而上的旅程;也有終結 —— 由敍事者在故事尾聲描述如何排除萬難取得勝利。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我們天性不喜歡急於求成,我們本性就需要細味迂迴曲折、高低起伏的旅程。然而,最後我們總是希望讀到這句話:「他們從此便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反思這種具連貫性的人類經驗時,我們該如何看待創意?成人世界對於學校和教師最老生常談的反饋,就是應該更加努力鼓勵和激發創意。這在教育界可謂相當普遍的挑戰。家長亦或鼓勵盡其所能追求平衡且可能相互矛盾的目標,一方面培養孩子遵從現有的社會規範,另一方面則鼓勵他們發揮有可能威脅到這些規範的創造力。
這種矛盾有著一項具信服力的邏輯。教育往往建立在大致線性的假設、原則及實踐之上。學生被教導甚至訓練要在世世代代設立的「架構」之內,學會堅守底線、循規蹈矩、凡事以安全和信心為考量,從而保障社會並加以約束。這種現象通過許多方式滲透到所有教育體系之中。學生從中學懂尊重價值觀、侷限、界限、規則、慣例、先入為主的觀念、先例、歷史、傳統及文化。如果教育過程的產物 —— 畢業生 —— 能夠遵行當今的規範,同時尊重數千年來不斷演變的文化形態及常規,這樣便稱得上是成功。
若我們被訓練要按照現行的社會規範行事,那創造力又有何作用或功能?
遵循這概念上的傳統「架構」及公認的智慧是合乎邏輯及效率的做法;行之有效、免受干擾、促進和諧、尊重傳統。由這種環境衍生的創意,我們可稱之為「內部創造力」或是肯定世界的創造力。它所尋求的不是挑戰、擾亂或破壞,而是循序漸進地作出微調及建議,以便在現有條件、網絡、社會和科學框架內演進和增長。這種創意表現形式往往相對容易,因為大多數既定的基本原則均維持不變;只有那些可以修改的部份受到影響,而且只是為逐漸改善整個實體。框架的「完整性」受到這種逐漸昇華的創造力所保護,特點在於其實施的速度,並以其結果的效率及有效性為衡量標準。它為日後提供了相對簡單清晰的前進方向,因為「事前」和「事後」的結果仍以相同的續效基準及評估框架進行直接比較。肯定世界的創造力總是基於一個邏輯,其所展現的優勢教人心悅誠服,其對現有模型和思維方式的肯定亦令人感到欣慰。肯定世界的創造力可能會衍生出明確的單一解決方案,但事實上並沒有排除當今世界額外帶來的裨益。這種創造力的部份表現形式可能互不兼容,但亦可能同時發揮作用,或甚至跟其他升級創意元素達至相輔相成的效果。
我們可能會問,這就是創造力的一切嗎?當然不止!
另一類創造力自人類盤古初開經已存在。它屬於顛覆非線性,並沒有含蓄或明確地假設必先維持現有的範式。它在本質上背離現行規範的準則、傳統、慣例、規則、實踐和信念,乃「外部」或「架構之外」思維的基礎。這種創意形態的一個基本潛在假設是,若取得成功,原有架構便不存在。其建基於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即現有規範經已到了的極限,因此必須再進一步破舊立新。有人可能會將這現象視為「毀滅世界」的行徑,其他人則認為這是為求演變必需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也許我們可以把這種創意形態視為「拓展世界」的方式,使得我們的生活範圍同樣得以擴大。此乃牽涉到全球格局的變化。
美國物理學家Thomas Kuhn近年在其關於科學思維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著作中,提出這種「格局轉移(tectonic shift)」的創造力。量子力學的出現就是該現象的完美例子,多個世紀以來對宇宙本質的論調,僅於短短數年已被理論物理學的顛覆變化所打破。我們自此對世界的看法可謂大有不同。當我們思索人工智能對線性世界觀的潛在影響時,可能會想到其他同樣變革性的例子。
有趣的是,這種外部世界衍生的創意模式,也反映出人類認知的一大特徵。如上文所述肯定世界的創意一樣,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會在現有的認知框架內逐步增長,瑞士心理學家Jean Piaget稱之為「同化作用」。然而,當我們獲得的知識令現有世界規範難以為繼時,這概念或會不攻自破。我們會對世界的認知演算採取破舊立新的做法,以「包容」這種新知識。同樣地,一次改革性的進程足以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我們欣賞本月展示的學生創意成果時,應當從中探究創造力的基本特質。我們致力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創造力,同時亦應停下來思索自己所追尋的目標。我們是在尋求肯定世界還是拓展世界的創造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傾向於前者。我們會否認可另一種創造力?當有所發現時,我們又是否準備好培育這種改弦易轍、打破規範、改天換地的創造力?這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但我深信兩者皆是主宰我們未來的關鍵。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