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尋求良師

2024年6月7日

今天是2024屆畢業的日子。我在畢業班致辭中提出了這個問題:畢業之後,誰是你的老師? 對某些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毫無意義或多餘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斷言,畢業後就不再需要「老師」了。當然對於那些即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而言,這個問題有點不設實際:大學課堂皆由講師授課。然而,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隨著本校畢業生即將踏進的成人世界,充滿複雜性、模糊性、不確定性,以及貌似無止盡的選擇(或不選擇)自由,這確實是一個必須提出的合理問題。

我們畢業班的成員剛完成從幼稚園、小學至中學歷時15年的旅程,期間他們的老師皆是別人所選擇的:家長、監護人、校長與學校領袖、導師和教練。作為「第一位」老師,我們的主要照顧者教會了我們掌握生存和溝通的技能。在我們的正式教育旅程中,「第二位」老師是由家長和學校為我們揀選的。「第三位」老師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也許不太顯而易見,但所形成的影響力同樣舉足輕重,這也是他人作出的選擇。如今到畢業之際,這些年輕人從未真正被要求主動「選擇」自己的老師。有些課程選項固然是選修的,但挑選教師的責任卻落在他人身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即任何人、任何地方於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此乃終身學習之精髓。如果我們接受必須繼續學習的前提,那麼自然會有老師的存在。然而,這句《論語》名言的下半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我在2024屆畢業班致辭中的重要寄語。學習者必須「選擇」學習甚麼,以及向誰學習。這個「選擇」應以「良」或「善」的概念為依據。這也是事情變得更錯綜複雜的轉捩點。其中一個複雜之處在於,我們的老師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事物」:第三位老師的精神或會在我們所身處的環境滲透其中並帶來啟發。

我們該如何為畢業生定義何謂良善或美德呢?作為孩子,這些選擇再次由成年人根據文化和背景來作出。作為成年人,現在的選擇掌握在個人手中,能夠分辨善惡並據此行事。關於美德的文獻數目海量,自古以來就爭議不斷;促成帝國和信仰的誕生;隨潮流時尚而演變;被宗教狂熱現象或政治野心顛覆;遭到學者、歷史學家和哲學家重新詮釋和爭論;又或被那些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的人認為美德是羈絆和過時。

晉身成年人行列的最終資格「考試」之重要一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德」的概念。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其特點不出所料是遵守當地法律並自立生活。至於在另一個極端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透過齊家、治國、平天下,止於至善。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構成美德的基礎在於養育、文化、教育和經驗方面的「選擇」。

「卓越」是美德最常見的關聯詞之一,有著許多相關的同義詞:出眾、偉大、傑出、崇高、優秀,甚至完美。這些詞語通常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我們試圖「盡善盡美」,務求超越現有或公認的標準,甚至超出、跨越或凌駕於基準之上。我們藉著不斷超越自我,呈現行善的方式。我們憑藉成就最好的自己,使美德得以彰顯。

我們的畢業生正在進入一個滿佈成功準則、關鍵績效指標和卓越標準的世界,這些標準往往備受具影響力人士和名人推舉,當中有些德高望重,有些則聲名狼藉。選擇與我們世界觀如出一轍的美德典範,如同我們的成年教師,不僅是最核心的挑戰,亦是最終成功的關鍵。第一步是多加注意身邊出現的「三人」,以及可從中學會的事情,同時對於美好世界應有的樣子保持清晰的見解。下一步是作出合乎美德的選擇,方為明智之舉。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