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寬恕:神聖或總是困難?

2025年4月11日

我早前關於憤怒的訊息引起了一些讀者的共鳴。這篇文章的主題則是它的夥伴——寬恕。在作曲家和詩人的筆下,「對不起」是在任何語言中最難啟齒的字詞之一。和憤怒一樣,寬恕也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某個時刻都曾經歷過的,不論我們是施予還是接受寬恕。對少數人來說,寬恕不費吹灰之力;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寬恕使我們脆弱和無援;我們感受到威脅和無能為力。寬恕與憤怒有著密切而複雜的聯繫,它是一個高度微妙且由文化建構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含義。它可以簡單如通過懺悔來減輕自己的罪疚感,也可以透過複雜的人際互動系統促進廣泛的社會和諧。寬恕既是個人內在的,也是人際間的。

在孩提過程,我們常被教導把寬恕基本視作一種交易:犯錯後表達懊悔,然後得到寬恕。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公式,孩子們會帶入成年生活。我們當中世故之人可能會故意犯錯,而玩世不恭地預期適時獲得寬恕。可惜,「對不起遊戲」已為多數人識破。

在變化萬千的成年人際互動中,行為過失可能會帶來道德或情感債務。一旦過錯成為個人或群體之間互動的障礙,程序性的寬恕通常是恢復正常的唯一途徑。欠債就必須還錢:以言語、以行動、以物質抵償,有時甚至是血償。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發現,許多折磨人類的歷史恩怨,其核心正是缺乏寬恕。

人類文明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得罪他人會產生債務形式的義務。古往今來,旨在償還債務的複雜習俗和儀式比比皆是。世界各國的語言中都有豐富的寬恕詞彙。例如:我們熟悉後悔、悔改、救贖、悔恨、贖罪、赦免、寬恕、無罪釋放、辯白、道歉、懺悔等詞彙。這些概念正是社會正義和懲罰制度的本質。在許多文化中,有罪的人在信仰中尋求庇護,向更高的屬靈權威祈求真正的寬恕。

亞歷山大•蒲柏的長詩巨著《論批評》中有一句名言:「犯錯是人性,寬恕是神聖」。這句話實際上是對自命清高的批評家的呼籲,敦促他們在面對枯燥乏味、毫無生氣的散文時不要惡語相向。這句話引用神明,在無意中為許多人賦予玄學的含義。它的核心是呼籲讀者在所有事情上做更好的自己。寬恕被視為一種崇高的理想,位於人類情感階層的頂峰。如果我們的過犯暴露了人性的弱點,那麽寬恕,即使不是神聖的,也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最單純的寬恕是一種無私的表現,超越了清償債務所必需的庸俗交易計算。它是人類在情感和精神上優雅的體現。寬恕是一種選擇,而非義務;它需要勇氣和犧牲。寬恕的代價是由發起人或源頭承擔,而非受益者;它來自內心,而非理性;寬恕挑戰法律又違背邏輯。寬恕就像量子物理世界般違抗自然法則,以無法用兩個人之間的物理互動來描述的方式將靈魂纏繞在一起。寬恕創造了自己的情感氣候,無視周圍環境,並遵循自己的規則。寬恕並非正義的手術刀,相反是療傷的良藥。寬恕永遠無法改變過去,但它可以塑造不同的未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寬恕他人,或寬恕自己呢?放下傷痛、怨恨、對不公正的憤怒,以及對冒犯和侮辱的憤慨,是一個苛刻痛苦的過程。自我寬恕更是難上加難。超越我們對以牙還牙的自然傾向,是人生課程中的高階技能。但是,它能帶來恢復性的療癒,而非零和遊戲。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自我。這是一種情感形式的融合,而非分裂,可以產生遠超所需努力的正能量輸送。

為他人和自己尋求寬恕是一項費心和充滿發人深省的任務。但是,在終結時,那份可能發現的非凡體悟,足以彌補所有的情感代價。「對不起」確實難以宣之於口,但那是因為它高昂的價值。別猶豫,充實自己:對某人真心實意地說聲「對不起」吧!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