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感知與知識之間的平衡

2021年3月26日

上週末,兩個全球性重要事件無聲無息地悄然過去了,並沒有引起大眾的關注。這兩個年度事件分別與天文學及社會政治有關,是全世界的重要現象,或許更值得我們多加關注。在某種意義上,這兩件事息息相關,透過「和與平」這兩種概念連繫起來。前者在全球範圍內塑造了人類對於時間、日期及季節的認知;後者是人類自身製造的產物,同樣從世界層面上塑造出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該社會政治事件正是由聯合國創立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以紀念1960年在沙佩維爾(Sharpeville)身亡的反種族隔離示威者聯合國2021。這個年度紀念活動彰顯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願景;這一天同樣也提醒著我們,人類過去在處理種族及族群差異的問題上往往不夠完美。消除因出身或膚色引致的歧視,是全球人類的永恆使命。

上週末發生的另一事件,就是節氣之一「春分」於星期六下午5:37 過去了。北半球經歷春分,代表著天文學角度上的冬季結束,並預示著天文學上的春季來臨。大家在這一天可能會注意到,太陽於正東方升起,於正西方落下。在地球上的大多數地方,一年內會出現兩次晝夜平分的現象,春分正是其中之一。

雖然天文學上的春分或秋分準確地在每年同一時間發生,但是根據格里高利曆法(又稱陽曆)的誤差值,每年春分和秋分的日期會稍有差異(例如春分大概浮動於3月19至21日之間)。有趣的是,一種自然現象令人類觀察者以為晝夜是長短不均。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透過大氣層折射的太陽光,以日出開始計算,視乎我們身處的地理位置,會影響春分的實際時間。通過折射,太陽看似座落於地平線之上,但實際上仍然略低於地平線。如此便產生了這樣的錯覺:在春分當天,白晝感覺比黑夜略長Rao2021

人類感知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它使我們能夠詮釋透過我們的感官所收集的複雜體驗數據,從而理解我們的世界。我們在感知的基礎上作出行動、回應和記憶;根據我們所看、所感覺、所聽、所嚐和所嗅,而形成自己的判斷與態度。即使我們不理解所感知的東西,在面對不確定或矛盾狀況的時候,感知正是重要的人類生存特質,使我們在數據不準確或不完整的情況下作出決定及行動。因此即使科學告訴我們,春分當天的白晝與黑夜的時間長短相等,我們也會覺得它們有所不同。同樣地,當我們通過感官所收集對他人的看法時,我們亦會根據自己「合理揣測」的見解行事,而這些見解源自我們為求生存而作出的一套反應——對抗、按兵不動或逃走。科學告訴我們DNA是人類共享的,但看法的差異往往會招來懷有敵意或存有戒心的反應。我們可從今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個全球課題中借鑒,共同累積經驗並知曉人性脆弱的一面。相比起人類的感知,更加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病毒——是無分種族、性別、政治取態、宗教或族群的,我們所有人都同等脆弱。人類在全球層面或範圍內亦面對著許多其他挑戰,橫跨環境、科學、政治、精神、道德及法律等各個方面。

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挑戰,是在感官認知與客觀知識之間持續取得平衡,這一點亦是完整教育的核心元素。

我們通過個人認知與感受所理解的東西,未必能夠從我們所查探、分析、觀察和驗證的事情中反映出來。這種平衡狀態並不是被動性或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刻苦的學習體驗後,逐漸從本能中發展出來;最理想的結果是,能夠就我們所感與所知之間,找到真正自己的平衡點。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

 

Rao, J. (2021):《Spring Returns with a not-so-equal vernal equinox of 2021》—— 於2021年3月21日摘錄自此處
聯合國(2021):《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3月21日》—— 於2021年3月21日摘錄自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