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論感恩與恩典

2025年3月14日

最近,世界另一方發生的事件,突然將一個頗為過時的詞語重投公眾意識中:感恩。這個來自不同時代的詞彙,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顯得有些違和。我們獲賦權聚焦啟發;我們影響推動聯繫。深陷於社交網絡之中,我們讚好追蹤肯定。我們沉迷「交易」,得益於其技巧和手段。我們談判轉向優先排序。我們否定脆弱,除非作為策略;我們迴避軟肋,因為它讓我們遭受利用;我們同情註定與「成功」無緣或大勢已去之人的脆弱。我們被驅使去追求可見、可測、可稱頌的成功方式。歷史是既定事實,當下是資源,未來是承諾。

感恩如果在當今尚存一席之地,是可買賣的商品、一筆交易、一種流動或非流動負債,或者是象徵式資產負債表上的條目。它是討價還價的籌碼或政治工具;它可以被精確操縱,可以盡用於增加收入,也可以用作敲詐勒索的武器。

或許這個總結稍為黯淡,但只要瞥看每時每刻炮轟個人通訊設備的大量社交媒體推送通知,便意味著此說若不完全準確, 也有商榷餘地。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上徹底功利的時刻。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念頭,都是不斷湧現的交易互換的一部分。在這種連結和内容的百感交集中,我們幾乎沒有時間或空間對自己的靈魂進行非常基本且必要的維護工作。我們有可能在汲汲營營中迷失了存在的本質。

上文提到的非交易性感恩這個簡單的人性化行為,很容易被忽視。當我們在清醒的每時每刻都關注表現,感激某人或某事的想法似乎成了一種不必要的干擾。

我們會理性地認為幫助過自己的人不過是在履行職責,他們是知道我們心存感激,不是嗎?我們或許會安慰自己,未來某時我們會「傳遞善意」,幫助他人。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裏,我們似乎樂於承認感恩是理所當然的。

本週,我在反思感恩的概念時,發現自己在思考更為抽象的感恩層面,我們是有所虧欠但沒有以任何具體方式表達出來。我們的社會,從法律、制度到物質基礎設施,都是建立在他人的服務和犧牲之上的,其中許多人未能存活親眼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現在的富足牢牢築於前人的付出和精力之上。同樣,未來的承諾依賴於我們現在的奮鬥。我們同樣在栽種後人乘涼之樹,即使受蔭無日,仍憑藉自己的勤勉與本能耕耘不息。

在人類歷史的這一特殊時刻,我們或許應該承認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恩典之中:這份是前人的仁慈、善良與犧牲帶來的受之有愧、不求回報的恩惠。因為他們的「當時」,我們的「現在」才成為可能。如果感恩之債永不償還,我們將會因此而貧瘠。

請在本週向某個讓你的世界變得更輕鬆、更明亮、更有意義的人真誠表達你的感恩之情,而且不圖回報。

 

對了,別忘了種一棵樹……

 

 

(Grace 恩典:一種不求回報的仁慈或恩惠的狀態)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