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論健康福祉

2025年5月2日

近年來,注重人生各個階段的健康福祉已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趨勢。無論是在不同的文明社會、國家、社群,還是在各行各業、家庭和友誼群組中,我們已目睹這個觀念,實際上是社會權利,銳不可擋地興起,表達我們應當「健康」。健康養生已成為龐大產業。我們有各類福祉計劃、政策、教練、進修、課程以及導師。在機構層面,健康福祉的存在、實踐與推廣已經具備戰略要據。在各種機構、屬部和協會中,我們都目不轉睛地關注著「健康」的定義。

在探討這個概念在真實世界的意義時,我們很容易被健康福祉引人入勝的觀念和理想所牽引。我們總愛關注生活中的積極因素:樂觀、希望、動力、投入、快樂、喜悅和健康。我們將這些因素以及更為正面的品質歸納為健康福祉這一整體概念。然而,在試圖探尋甚至衡量這些肯定生命的特質時,我們往往會遇到挑戰。這些特質不僅高度主觀,還變幻無常、模糊不清、甚至難以捉摸。

遺憾的是,健康福祉的缺失往往比其存在更顯而易見。我們常常是在快樂消逝後,才意識到它曾經存在。我們可能體驗過短暫的喜樂,卻難以量化持久或習慣性的健康狀態究竟感覺如何。健康是健康福祉的另一個複雜層面。我們可能擁有健康,卻未必察覺到它的「存在」;我們經常是在疾病或傷痛纏身時,才會強烈地感受到健康不在。

在考慮學校裏的健康福祉問題時,此兩難境況十分相似。我們意識到需要提高學子間的健康福祉,但卻難以識別一種可衡量的實現方法。我們可能會使用次要指標來間接佐證健康福祉,例如學業成績、出勤率或學習參與度。對於學齡兒童而言,健康福祉是一種變化多端的狀態,受到多種因素的驅動或影響——個人、家庭、社會力量以及學術和課外活動均發揮重要作用。學校健康福祉的一大緊張因素在於時間框架。要求嚴格的課程可能會在短期內帶來緊張或不快,但同時有著影響深遠的成果,例如學術成就或個人獨立。有些事件可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如取消功課作業,但實際上,這可能與長遠福祉即學業成功對立!

下面的圖表反映了我們嘗試為學校情境中健康福祉範疇的佈局。儘管並不全面,但它涵蓋了健康福祉的可見和無形要素。

要在學校社群形成一種文化,去承認、促進和頌揚往往是無形的、或在其缺失時才最為清晰可見的東西,並非易事。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健康福祉並非是單極狀態。正如其他二元對立的概念(例如白天與黑夜、善與惡、對與錯、黑與白),健康福祉的對立面包括痛苦、心痛、悲傷、悲哀、憤怒、苦惱、衰弱、患病、不適、體弱、脆弱和艱辛。對於某些人來說,健康福祉的真正意義或許只有在失去後才會顯現。在學校中,我們往往在健康福祉受損或缺失時,才對其深切關注。如果健康福祉的缺失是最容易被察覺和衡量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學會辨識和促進健康福祉呢?

如上所述,如果從時序或個人生平的角度來看,健康福祉的概念會變得更加複雜和微妙。如果我們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個人的健康與福祉,可能會發現其中的矛盾和妥協,即用「短期的痛苦」換取「長期的收穫」。例如,真正音樂成就的喜悅,始終建立在多年的艱苦練習以及壓力重重的綵排和演出之上。不論是職業還是個人生活中,在人生往後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技能可能只會出現在不懈努力和堅定承諾的基礎上。健康福祉也可能有賴刻意延遲滿足的模式。我們延後當下的正面體驗,是希望在未來收穫更積極的回報。

然而,矛盾的是,實現「健康」的過程中可能包含一些表面上與健康背道而馳的經歷。安全可能依賴於學會管理風險與危險;物質上的穩健可能需要經歷一定的艱辛;而智力健康可能伴隨著犯錯和失誤的風險。大眾普遍看為負面的批評,卻可是實現未來正面目標的關鍵。讓我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保持積極態度的韌性,通常是艱難經歷與失敗的產物。甚至創造力、好奇心、想像力和創新等廣受讚譽的特質,可能只有在不斷試錯中方能煉就。

「存在」與「健康福祉」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這是人類的共同經驗。在我們的「存在」中,我們可能會體驗到生命中全方位的情感,包括積極與消極的層面。或許,我們的更高目標並非不惜一切代價,不止不休、不可持續地去追求單一維度的健康福祉。真正的健康福祉很可能是取決於平衡,在我們身處一個有條不紊且充滿動力的健康狀態中,以不論積極或消極的豐富生活經歷所滋養和維持。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