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未來:戈登.摩爾逝世(摩爾定律)
2023年3月31日
上週電腦界有一則令人沉痛的消息,就是美國工程師戈登.摩爾(Gordon E Moore)與世長辭,他擁有化學和物理學博士學位,是現代電子工業的先驅及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 Corporation)的創辦人。摩爾最初為諾貝爾獎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電晶體發明者)效力,後來加入了一家由八名專家組成的聯營公司,開發和製造矽(也稱為硅)基電晶體和集成電路。最終英特爾在摩爾的主導下,躍居世界首屈一指的微晶片生產商,成為推動全球資訊革命的關鍵力量。
有趣的是,儘管摩爾憑著卓越的管理能力擔任企業巨頭的領導者數十年,但真正令人銘記的是以他命名的「定律」。在1965年出版的《電子學》(Electronics)期刊特輯中,當被問及如何預測未來十年(1965-75年)的發展趨勢時,摩爾大膽地表示集成電路(IC晶片)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提升一倍。雖然在1965年這番話可能沒有被認真對待,但隨著時間推移,電晶體微型化以驚人速度穩定發展,日漸被視為電子及其他行業中無法打破的「法則」——即「摩爾定律」,該定律(在1975年修訂後)指出:每一片矽晶片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會每隔兩年增加一倍。事實上,經過40多年,摩爾的預測稍為保守,其實每 18個月便出現倍增現象(見下圖)。
電子領域於1960年代仍處於起步階段,顛覆性的波動是其標誌性特徵。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摩爾於68年前在雜誌中提出如此「一鳴驚人」的言論,顯得相當有先見之明。在同一時間框架內,不少人都對未來作出了許多大膽的預測或斷言。例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常被引用的名言:「640K(的記憶體)對任何人來說應當足夠了。」也許考慮到其荒誕可笑的失準,蓋茲否認作出此番評論,但他確實指出當時(1981年)的電腦設計技術,限制了IBM個人電腦所用全新 Intel 8088處理器(由摩爾的公司生產)可運行的記憶體。時任數位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行政總裁的肯.奧爾森(Ken Olsen)於1977年亦有一句名言:「任何人的家裏都沒有理由放電腦。」另外一句不足為信的話,據稱IBM總裁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於1943年表示:「我認為世界市場只需要約五台電腦。」更可信的說法是,他是指美國第一台用作科學運算量產電腦的潛在訂單數量。大多數人會認為借助科技對未來作出任何預測,都是徒勞或愚不可及的行為。
這段如此巨大的科技變革、徹底轉化及重塑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體驗期間,摩爾定律持續準確的預測可謂令人讚嘆。許多人現推斷摩爾定律經已失效,或者面臨其終極的物理挑戰:矽基晶片的所謂納米極限。這是因為晶片的某些物理組件,特別是連接電晶體的導線,面對著原子潛在微型化的根本限制。各大製造商目前皆致力研究高度專業化的光刻生產技術,以製作出低至1納米單位的晶片。不少人正在討論採用埃米(angstrom)而非納米來反映當今晶片設計和製造的光刻技術的實際情況。摩爾生前的公司英特爾早前宣佈「納米時代」將於2025年結束,屆時將採用以埃米為基礎的全新系統來定義晶片參數。然而,有些人仍質疑摩爾定律實在用途已盡。許多人過去曾預測該定律會隨之消逝,但結果並非如此。
至少對於那些曾對電子科技感興趣或有所接觸的人而言,實際上是全人類,摩爾的逝世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