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牛津英語詞典:回顧年度詞彙,評論史無前例之年

2020年12月4日

隨著2020年步入尾聲,標誌著時間流逝的年終活動於各大媒體上紛紛出爐。我們是時候透過「後視鏡」,審視是否有具有長遠價值或者重要性的東西可以延續至新的一年。我個人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就是《牛津英語詞典》每年在此時發佈的「年度詞彙」。語言可以高度準確及靈活地反映出,人類活動在一個特定時期的起伏變化。我們談論周遭發生的事情時,會調整我們的詞彙以切合當時的時勢。經驗會轉化為措辭,行動與語言密不可分。從瞬息萬變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

 

在2020年,對於備受推崇的《牛津英語詞典》來說,用一個詞語概括這動盪時代的精髓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事實也的確如此。將2020年的時代精神提煉成為一個詞,這一挑戰甚至超出了技藝精湛的《牛津英語詞典》團隊的能力範疇,而今年這項活動的標題被定位「年度詞彙——史無前例的一年」。

在世界各地,語言正在不斷演變,我們用新奇、鮮活、幽默的詞彙,來描述這些以往只有在小說中才出現的現象。

一些被《牛津英語詞典》提到的詞語,如「隔離檢疫」、「強制休假」,是人類早期歷史的產物,在21世紀的今天,這些詞語又重新煥發了活力。而另一些詞,是過去一年中才開始出現、使用的,譬如 ‘Covid-19’,(CO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 D代表疾病,novel代表新興,19指的是2019年份)。自二月第一次出現後,這個詞也更多地被作為縮寫使用‘Covid’「新冠」。現在,它已經演變出了各種非正式的變體:比如澳大利亞使用的 ‘rona’,或者不同尋常而有趣的倫敦押韻俚語加上怪誕流行文化元素改編而成的Miley(Miley Cyrus 即新型冠狀病毒)。

 

現有的一些詞語被改變以適應新語境:其中‘lockdown’「封鎖、封城」,原先是用來描述學校在面對武裝入侵者時採取的一種緊急安全措施,現在這個詞適用於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shelter-in-place’「就地庇護所、居家避疫」,原本是冷戰時期與民事防衞有關的一個詞語,現在語意演變為行動限制。

 

有些詞語隱含著譴責或羞辱之意:‘superspreaders’「超級傳播者」指具有異常傳播病毒能力的個別人士。一些新詞兼具幽默與尖酸的意味:‘covidiots’「新冠笨蛋」,指違反社交距離規定的人士;‘Coronials’「新冠嬰兒」,形容在疫情時代之下於社交隔離期間孕育的這一代孩子——他們將於2033年被稱為‘quaranteens’「在隔離時代出生的青少年」。

 

在‘WFH’「居家工作」的指令下,我們所有人必須精通Google Meet和Zoom等‘quarantech’「隔離科技」,方能維持日常的人際互動。我們亦學會在網上進行會議、社交和購物,以及學習、畢業、烹飪和運動,甚至約會。隨著世界各地的學校停止面授課堂,足不出戶的青少年成為了‘zoomers’「zoom世代」,那些喜歡於網上惡作劇的人更趁機開啟了‘zoom-bombing’「zoom轟炸」。

不出所料,這一年的詞語實乃政治現象的反映。對於旅遊「氣泡」的承諾,激起了人們的興趣,但又幻想破滅,讓人們大失所望。任何與口罩有關的事件都引發了爭議,更催生出一些矛盾詞。‘Mask-shaming’「口罩羞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佩戴或不戴口罩都會受到批評,取決於地點和環境而定。視乎於我們的政治立場,我們可‘mask-up’「挺口罩」或‘anti-mask’「反口罩」。

 

最近出現的新詞‘covexit’「走出新冠」,它代表尋求出路,擺脫社交孤獨和經濟休眠,這兩大2020年的特徵現象。目前全球的公共討論均聚焦在各種疫苗的相對優點之上,引起了我們廣泛的關注和接納。我們帶著全新的希望,期待用前所未有的詞語結束這前所未有的一年。也許明年的年度詞彙將是:‘covend’「新冠終結」?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