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無論天氣如何

2023年9月7日

上週末掠過的本學年首個超強颱風,帶來香港生活中一些奇特卻非常典型的現象:停課、交通阻塞,水浸和烈風警告,以及眾多超級市場的貨架無可避免地被一掃而空。全港家庭於上週五晚上紛紛在相對平靜的地方避風,希望在週六早上能夠安然無恙。

我認為經歷如此極端的天氣現象,從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是關注那些與颱風本身直接相關的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如何應對颱風所造成的可見「威脅」,這些非比尋常的事件都可找到一些豐富的經驗。

 

 

 

 

 

 

 

 

 

 

 

 

我們一路經歷從一號、三號、八號、九號,最終攀升至十號風球的緊急迫近,這種進入「風眼」的體驗著實令我入迷。當風眼於午夜時分左右抵達香港南邊時,正在戒備風暴的我們恍如被魔法變入頃刻的寧靜,儘管過程相當短暫。香港天文台與對氣象科學感興趣的人士分享,超強颱風蘇拉有著非常明顯的「雙眼壁」結構——這是超強颱風的一大特徵。可惜的是,風眼於深夜時分才到來,因此已經沒有甚麼可觀性,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聽覺上的體驗,卻仍然非常難得。

本週不少香港家庭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皆過量儲備。媒體爭相報道恐慌性購買的新聞,因風暴到來,許多民眾擔心物資短缺而到店舖搶購一空。值得商榷的是在人類的記憶中,香港從沒發生因天氣而導致全城基本物資供應緊張至短缺。事實上,公共服務即使遭受天氣影響後,亦能夠迅速恢復。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這種「需要」,那到底是甚麼驅使我們作出「囤積」的行為至超出合理的數量?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害怕錯過」的心態,從而引起病毒散播式的現象,即少數人的行為會急速演變成更廣泛的恐慌。其他人則指出不確定性乃箇中成因,對未知事物作出謹慎準備,本身加速社會的動力。無論原因為何,我們為應對某些風險而作出極端或誇張準備的傾向,都值得多加留意,尤其是對於有些更為迫切的全球危機則甚少理會或不為所動。有些人可能會語帶諷刺地說,氣候變化正是例子之一。

 

 

 

 

 

 

 

 

 

隨著本週一切恢復正常,也許我們應該趁這一幕仍然記憶猶新的時候,花點時間來反思一下。人類經驗中無可避免的一大要素是我們將不時面臨危機四伏的自然或環境現象,但這同時帶來適應、觀察、分析、反思和學習的機會。這正是我們世界的建構方式。未來總會潛伏著另一場「黑色暴雨」或十號風球。我們應當謹記,無論天氣如何,我們都可以累積到經驗、知識、技能,或許還有智慧。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