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與好奇
2023年5月5日
在上一篇關於智能與記憶的文章中,我提出有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替代記憶的方法,作為衡量智能的合適標準。另外亦就生活在一個甚麼都不會被遺忘的世界,提出重要的道德和法律問題。
探討首要的問題,即智能的本質,我們必須超越互動式人工智能創造的誘人印象,考慮人類未來最需要哪些基本素質。如果資訊儲存和回憶不再是人類智能獨有的特質,那還有甚麼可被視作人類智能的可靠指標呢?
如果我們以現時最受矚目、最具爭議性的開放式人工智能運用為例,當中源於機器與人類互動而生成的預先訓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腳本運行。儘管人類使用者未必能窺探隱藏的腳本,當中的互動基本上是參照現行的人類溝通模式仿造出來,而非創造全新的對話內容。因此,我們面臨一個有趣的情景:人工智能與人類的互動,是否純粹一種用智慧科技來自言自語的方式?
作為人類共同經歷的一部份,最常見的人際互動往往處於問與答的框架。我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我們遇到知識上的缺口,需要他人來「填補空白」;這種互動促使新知識的形成。誠然,提出目前未有答案的嶄新問題,會為人類發展賦予強大的動力。我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會迫使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未知事物之上。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提出及解答的問題呢?到底是誰及為甚麼在問?所有的問題或疑難是否如出一轍,是否同樣重要或有趣?對象是誰?在問題無窮無盡的虛擬宇宙中,如何消除毫無意義、不可能或瑣碎的問題?如何從一開始便產生可能具有意義的問題?人工智能真的能生成全新(新奇)的問題嗎?還是我們在「無限猴子定理*」的基礎上建立越發強大的人工系統,並接受一個荒謬的概念——無限多的隨機文本生成系統最終會提出有用的問題?即使是根據歸納原理巧妙設計的系統,可從「深層數據」中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亦無法從「不是」中得出結論,只能處理「是」的結果。系統可以進行相應的推斷和生成,依照系統設計者預期的查詢或結構擴大輸出結果,但若要生成一個真正前所未有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投「無限猴子」的概率陷阱。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新奇問題和好奇心本身的性質。舉例來說,人工演示的「智能」欠缺了一個元素,就是人工系統缺乏對自身存在感到好奇的能力。與動物及人工智能不同,人類有著天性使然的好奇心。與動物的好奇心不同(畢竟「好奇心殺死貓」!),人類的好奇心如何塑造及驅使我們付諸行動的例子,在歷史里程碑上比比皆是。事實上在受控的實驗環境中,無論是動物或機器,對於問題為甚麼一開始便存在,皆沒有表現出好奇的傾向。人類研究對象不太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人類不是程式化的系統,沒有無限的儲存容量或記憶力。記憶往往不太完整,會被經驗或情感所扭曲,又或存有缺陷。人類習慣性地根據個人的情感、經驗、世界觀、直覺和想像力作出主觀判斷。人類研究對象與人工智能不同,不會「同等」對待所有問題。我們可能會出於感覺、衝動、直覺或純粹的想像力,而認為某些問題更加有趣或更「耐人尋味」。
或許最顯著的一點是,人類除了對於事物為何如此存在感到好奇外,還有一種令人讚嘆的能力,就是好奇事物為何「不是」這個樣子。透過預測或編程,只能一定程度地利用已知的數據推論或判斷出未知的事物,或人類知識「留白」的負空間。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新的東西會於沒有先例可循的空間中浮現、湧現或自行迸發而出。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我們會把高度個人化的元素強加於探索未知之中,有時會毫無成果,有時卻帶來真正鼓舞人心的結果。洞察與想像力並不一定有前車之鑑。
為免未來喪失獨創的能力,我們必須呼籲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鼓勵、支持及激發好奇心與創造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騰出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培養好奇心並發揮創造力,仍然是一大挑戰。
*「無限猴子定理」基於這樣一個概念:無限多的猴子在無限多的打字機上隨機按鍵,最終能夠複製出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