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長的信息

智能與逆境

2023年5月19日

在本系列的前數篇文章中(摩爾定律論智能與記憶智能與好奇),就我們應當如何定義和衡量智能,我探討了記憶和好奇心的本質。本文著眼於在學術上研究和評估智能的一些最新發展,特別是那些與人類情感經歷息息相關的範疇。

1997年,保羅·史托茲(Paul Stoltz)在現有智商(IQ)、情商(EQ)、創商(CQ)和社商(SQ)的基礎上,杜撰了「逆境商數」(逆商)一詞。雖然其他商數可能更廣為人知,而且不言自明,但衡量一個人面對挑戰及困境時如何保持冷靜的能力,是相當嶄新的概念。

根據史托茲的說法,逆商是指對逆境的本能反應,無論逆境有多艱鉅或微不足道,高逆商者往往能夠直接應對、掌控和忍受。有些人會逃避挑戰而失敗;另一些人會隨波逐流,為求安穩而選擇融入其中或逆來順受;第三類人則會借助逆境的力量,即使遭受挫折仍能實現目標、展翅上騰。我可以把這三種應對逆境的狀態稱為逃避順從

從教育層面來看,了解我們應對逆境的方式,並竭力開發應對和承受未來挑戰的工具,是至關重要的學習。對於個人而言,許多人無時無刻都面臨困難和逆境。對於集體而言,多年來的新冠疫情無疑測試著我們逆商的極限。有些人可能不得不逃避,亦有人隨遇而安,但我們也可以舉出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說明我們社群中總有人能夠戰勝絕望,滿懷希望和幸福。他們正是翱翔者!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

若然回顧最近生活中一則逆境片段時,我們可能會想起所謂的「絕望的深淵」。當墮進絕望的深淵時,我們或已深陷萬念俱灰的流沙之中——沉重得令人無法動彈,無論我們做甚麼都難以扭轉乾坤。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況下跨越絕望重圍,並營造希望事情會否極泰來,這是對抗生活在停濟不前的狀態那種無望的捆綁、枯燥、疲憊和乏味的有力武器。

首先,絕望情緒只是人類極複雜情感層次其中之一,能夠接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經歷絕望這件事本身,正是呈現人類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優雅方式。認清絕望(意識:承認問題)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是釐清原因(識別和理解失敗),下一步是毫不猶豫地站起來(承擔:欣然接受問題),最後是採取行動勇往直前(態度:積極和具建設性)。

高逆商者在縱使渺茫的境況仍然心存希望;即使沒有合乎邏輯的理由,他們仍尋求未來更好的應許;就算面對失敗,他們仍能發揮創意;儘管遇上挫折,他們還是迎難而上。也許在另一個層面上,有一種生活態度本身似乎與高逆商者有莫大關聯:感恩。如此一來,我們該如何對自己的問題心存感恩?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建議——我們為甚麼要對逆境心存感恩?意識到挑戰並採取相應行動去扭轉不利局面,只是經驗的一部份。能夠展現高逆商的人,或會對逆境本身產生高度個人化及正面的體會。我們能夠「重新振作」,不僅是由於我們擅長克服難題,也是因為我們接受問題是生活中自然不過、不可或缺的事,屬於自身價值觀的一部份。

這一系列關於智能、記憶、好奇和堅毅本質的文章為我們帶來許多反思。縱然被日益機敏及眩目的人工智能力量所環繞,我們決不能忽視推動人類發展的基本因素:我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學習能力、創造傾向、本能直覺、堅定的勇氣,以及我們喪失理性時的信念。也許更深一層而言,沉浸於逆境之中,被包圍、被吞噬、被淹沒,這一切都有助創造出更高的存在感。若果沒有意識到人生的「問題」、沒有對事物為何存在感到好奇、沒有失敗的風險、沒有成功的吸引力、沒有對充滿更有趣和複雜問題的未來抱有希望,我們就無法掌握人生本身的真諦:有始有終。我們可以活在當下,但同時亦應對生命轉瞬即逝的本質保持覺悟,並可隨心所欲地提問「為甚麼」。

 

週而復始的思想與行動,

無窮的發明,無窮的試驗,

帶來動態的,而非靜態的知識;

發言的,而非緘默的知識;

對可道的知識,和對真道的無知。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驅使我們趨近無知,

我們的一切無知都領我們更接近死亡,

可是接近死亡並不更接近上帝。

我們在生活中丟失的生命何在?

我們在知識中丟失的智慧何在?

我們在資訊中丟失的知識何在?

艾略特《磐石》(T.S. Eliot, The Rock)(1934)

 

 

查永茂博士

總校長